在安徽省铜陵市的建筑领域,有一个身影闪动了半个世纪,他就是铜陵学院土木建筑系的叶葆菁副教授。

      叶葆菁,1938年出生于安徽六安市,1957年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制5年,毕业后国家分配他到北京从事建筑科学的研究,但为了家乡的建设,他毅然提出回到安徽。他说:“是人民助学金供我读书的,不回安徽工作我愧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而今他已是75岁的老人,依然行色匆匆、忙碌不停。
 
      叶葆菁:建筑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比许多专业的责任要大得多,每一座建筑都担负着众人生命与健康的责任。
 
      1962年,叶葆菁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毕业,遵从他的意愿,他被分配到铜陵有色公司工作,先后参与并完成了铜陵有色公司办公大楼、第一冶炼厂改造、工人医院门诊楼、铜山矿石灰乳化系统等项目的设计。1965年调至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学校担任专业教师兼任设计研究室主任,继续主持和参加设计工作。先后完成了大通码头栈桥,大通镇政府楼,大通医院病房楼,铜陵县一中、二中、职校等教学楼设计。其设计的铜陵有色动力厂上引法车间曾获中国有色总公司设计奖。
      叶葆菁从学习建筑开始到今年已经55年,从业50周年,至今仍活跃在铜陵市基本建设战线,经常参加城乡规划设计审查、建筑设计评审、房地产开发策划、施工方案编制和讲学等专业活动。
      作为铜陵市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叶葆菁先后参加评审过的上会项目有上千个;作为铜陵市发改委的项目审查专家,叶葆菁先后参加审查过的项目扩初设计有上百个,绝大部分又是他担任专家组组长,尤添几分辛苦。
      叶葆菁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每次把有关图纸、概算等资料交给他,他总是认真做好案头准备工作,对照国家规范和标准逐项审核送审材料,还经常在开会前察看现场,做到发表意见有的放矢,尽量做到有针对性和准确性。作为组长,他还要拟写审查报告,把各方面的意见综合、准确而又简练地表达清楚。
      由于叶老工作认真负责,专业精通熟练,审查方案时发表的意见特别受到重视,很多被采纳。如在金山东路改造中,考虑到原道路下地基土质较好,加上道路已承载了几十年,地基的变形趋于稳定,叶葆菁提出将道路基层的水泥稳定碎石层的厚度,减少2-3厘米,得到设计单位的采纳,为政府投资节约近20万元。在审查长江路地下通道时,他提出地面应采用防滑地板砖防止雨天雨伞滴水行人滑倒,侧壁交叉口转弯处由90O改为圆角以增大视角及减少碰撞时危险性,安装监控探头以确保深夜行人安全等等,均被采纳,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再如,他在审查某单位扩建改造项目时,发现标准偏高有套取经费嫌疑时,与造价专家一起逐一核算,将原申报的2200多万元压缩到1800万元。他说,政府相信我们,我们要对政府负责,对老百姓纳税钱负责。他对国家投资非常珍惜,严格把关,对不必要的子项坚持删除,为国家节约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但同时也强调,缺项漏项的一定要补上。要确保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他的高度责任心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包括送审单位的尊重,理解和佩服。
      叶葆菁在审查中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对有污染和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强调环境评价不做或不合格前,建议政府坚决不批。

      叶老师不仅对政府负责,对青年设计工作者也充满热情并严格要求。有的送审材料不完备或不规范,有的明显是设计或概算人员不负责任,敷衍了事。这时,叶老总是语重心长地批评帮助他们,点到要害,令人诚服。这对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也是一种推进。因此,叶老也更得到大家的尊敬。

    叶葆菁:只有服务社会才能体现建筑工作者的价值,教师也不例外。
 
      叶葆菁在学校工作时,主讲《房屋建筑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大课程,他将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很好,曾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他的一位学生说,与叶老师相识,是他进入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学习的第二年,那一年叶老师给他们讲授《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专业课,他早在入学时就已耳闻叶老师的大名,但让他真正激动的还是叶老师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本来《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是一门非常死板的专业课程,被叶老师娓娓道来,成了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他被这门课程深深吸引住了。
      叶老师在教学之余,经常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社会,毕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次,他听说某县办了个工民建自考班,参加考试30多人只有2人通过时,便带3名青年教师利用节假日赶到258公里外的该县为同学们作辅导,第二次考试只有2人不及格,自考班全体同学十分感谢叶老师,赠送书有“春风化雨”的锦旗一面。他还利用寒假期间免费为乡镇建筑企业开办培训班,为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员工开设讲座,为施工单位编制施工工艺标准,处理施工中的疑难问题,受到地方政府、企业和工人师傅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叶葆菁说:希望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多到基层为普及专业知识做些事。叶葆菁在教书的同时不忘科研和教研,联系实际主攻民居研究、小区规划、住宅建筑,发表论文数篇。他讲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课本就是他参加编写的。
      叶葆菁是一位非常注重实践的教师,曾担任铜陵市当年的重点工程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暂养池的施工技术总监、铜陵市当年的重点工程市行政中心会议中心的施工技术总监,并出色完成任务。
      叶葆菁:课本是教材,是供一群学生学习使用的;专业期刊也是教材,是供全行业人士参考使用的。
      叶葆菁对办好《安徽建筑》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十几年前,当我调到《安徽建筑》杂志社工作时,我就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为他对《安徽建筑》的热心关注所深深打动!叶老师对《安徽建筑》每期发表的几十篇文章都认真审读,对每篇文章都给出自己的审读意见,每期《安徽建筑》出版后,编辑部都收到他厚厚几页纸的反馈意见,包括对文章的评价、出现的错误、编辑出版中存在的问题等等。比如,科技论文中的表格是论文内容的重要表达形式,但表格并不是随便怎么设计都可以的,而是有一套规范的具体要求,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依据这一标准制定的各种期刊的编排规则对表格形式和内容都有非常一致的规范化要求。当时国家对表格的规范要求刚调整为三线制,而《安徽建筑》未对文章中的表格及时按规范进行编排调整,叶老师及时指出我们出版中的错误,让我记忆至今。                       
      2002年的一个夏天,我到铜陵出差,我特意去了一趟叶老师家,一是真诚感谢他对《安徽建筑》的关爱,二是请他继续指出我们存在的不足,并对《安徽建筑》的编辑出版工作提出建议,叶老师那简陋的家里除了书和大堆大堆的资料以外,只有一些简单的木制家具,让我想到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大学时去过的大学老师家——除了书还是书。他的家人告诉我,叶老的整个心都在工作上,回家也就只是在他那书房里忙着他工作上的事。他们话语里透着一丝责怪、几份疼爱,叶老师笑笑,算是承认,也是谦让。
      叶老师说:“课本是教材,是供一群学生学习使用的;专业期刊也是教材,是供全行业人士参考使用的。”这句话时刻提醒我——《安徽建筑》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份行业期刊,办好《安徽建筑》责任在肩,意义重大,我会努力为之。
      写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因为叶老与《安徽建筑》的这份友谊,更多的是敬重叶老的那份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社会责任,叶葆菁在安徽建筑领域学习工作了55年,《安徽建筑》有必要载入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