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必然性和背景

卢济威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 一  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设计研究室
 
摘 要: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从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历史根源、实践背景和科学理论基础3个方面,论证了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必然性和背景。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必然性; 背景; 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在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等规划问题的同时,也进行城市形态的研究与设计,但多偏重于二维形态的研究,没有独立的城市设计操作。从80年代我国才开始引入西方的城市设计概念,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运用城市设计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也暴露出城市环境质量低下、城市要素之间不协调、城市文化特色丧失等不少弊病。如何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其实这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原来的城市详细规划——建筑设计体系似乎在很多时候表现得力不从心。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等工程设计之间留下一段很大的真空,而且这一体系没有注意交通、市政等形态因素在城市环境中重要的综合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已认识到这一点,力图从城市设计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近2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城市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的做法进行总结和反思,并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诸如城市整体形象创造、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文化重塑等课题。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我国城市建设正从过分求“数量”的阶段开始走向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不但对城市设计的地位和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大量的城市设计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前中国对城市设计的重视和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同近年来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的建设发展的现实要求密切相关的。正如现代城市设计的形成和发展一样,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发展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发展、城市发展背景。因此,对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必然性和背景的研究,对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城市设计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丰富我国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加深认识对当前社会历史背景和城市发展阶段我国城市设计发展规律的理解,并指导城市设计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现代城市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工业革命以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使得城市发展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水平上,除了战争、瘟疫等突发因素外,影响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城市发展基本上是循序渐进的。弗兰姆普顿把处于这种发展阶段的城市称为“有限城市”。在“有限城市”阶段,城市功能简单,城市环境建设的相关工程也相对简单,专业工种没有细分,建筑师往往承担城市建设中的各项设计工作,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既是建筑师,又是雕塑家,还能设计广场和道路。设计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城市总体视觉形态的控制上,使前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环境得以保持良好的秩序,体现出一种整体性和统一性。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技术的空前发展,城市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如弗兰姆普顿所说,“在欧洲已有500年历史的有限城市在一个世纪内完全改变了”。城市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城市产业结构的变革、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张,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适应城市高质量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内容不断扩大。在城市交通方面,既有车行道路交通,又出现了轨道交通,不但有地面交通,还发展了地下交通;建筑的规模和高度愈来愈大,摩天楼层出不穷;市政方面,不但建设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还有供电、供热和供气系统的建设。这些城市建设内容在技术、理论上各自不断发展,形成相应的学科和专业,例如建筑学、景观学、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地下工程等等。专业的发展,还促使城市管理系统的分离,各个子系统愈来愈独立,甚至形成各自为政的权力范围。建筑学专业只局限在自己基地的范围内进行设计,景观学专业则被安排在城市开放空间内从事景观设计、园林设计,至于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地下工程等专业的设计更是以其工程和技术目标为单一的价值取向。这些专业设计所形成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都无视城市整体环境的和谐和统一,各自为政的专业组合只能使城市环境形态成为无序的组合和混乱的拼凑,无法建立整体性和延续城市的传统特色。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人性化的城市,以人为本成为城市发展的宗旨,希望城市要素空间互相重叠、复合、有机联系,不但视觉环境和谐统一,而且生活环境有认同感,归属感。而现代主义?穴以《雅典宪章》为代表?雪影响下的城市规划是工业时代追求理性,强调学科、专业分工的主流思想的产物。它追求逻辑性和隔离与分解,形成各种形态要素的分离。虽然这种城市规划的思想与方法对解决当时城市发展的诸多问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过程中,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在试图建设以人为本、宜人有序、充满活力和特色鲜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时候,却暴露出许多问题,促使人们对城市环境形态的发展重新进行认真的思考。
    现实世界的真实课题都是互相重叠、错综复杂的复合状态,城市也是一样,由于其自身的自然、经济、社会等特点,发展演变极为复杂,既有确定和有序的一面,也有随机和无序的另一面;既有可度量的因素,也有大量不可度量的因素。而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并不是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其形态环境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形态要素本身的性质,更取决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片面强调城市构成要素的层次划分和孤立研究,会使城市构成要素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有机联系被摈弃在视野之外,从而导致各种城市形态构成要素的分离、形态环境不协调,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而工业社会城市过分细致的专业分工,使各专业之间彼此分离,各行其是,缺乏交流和协调。事实上,各个不同专业领域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整个城市的问题迎刃而解。往往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因此,为了解决工业社会城市环境形态发展的诸多问题,城市环境形态要素整合成为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城市环境形态要素整合的过程中,作为环境形态要素的建筑、景观绿化、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地下空间等应该成为开放的体系,各专业要根据城市环境形态发展的整体要求,互相融合渗透、整合统一。例如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建筑空间中引入城市空间,地下与地面空间一体化等。现代城市设计是实现城市环境形态要素整合的有效工具,发展城市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2.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实践背景——城市复兴运动与历史保护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逐渐从战争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开展了大规模的重建活动。到20世纪60年代,经济相继出现飞跃,积累了足够的财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设。很多发达国家的市中心在有限的区域内集中了庞大的经济贸易和行政办公等多种职能,容纳能力超过极限,市中心十分拥挤。高收入阶层为了追求宁静、优雅的居住环境,不断向郊区迁移,“内城渗漏过程”使城市中心白天人口密集,晚上却寥寥无几,造成白天交通拥挤,城市防灾困难,环境恶化,市中心走向衰退。尤其在美国,不少内城成为穷人的居住地,犯罪率上升,种族矛盾加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很多西方国家出现复兴城市中心的潮流,相继提出了市中心改造更新方案。例如美国的费城,加拿大的多伦多,日本东京等城市,还在寻求副中心建设的途径。这都为城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在各国相应出现了许多城市设计师、如60年代在纽约附近就有近10家公司从事城市设计工作,纽约市政府还于1967年建立了城市设计小组,负责城市设计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人类历史文化遗迹遭到破坏的情况,出现了世界范围的城市遗产保护的潮流。早在196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通过了《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6年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水灾,几乎把欧洲最著名的古城引向危亡的边缘,进一步引起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的关注。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1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同年欧洲各国外长决定把1975年作为欧洲建筑遗产年,1979年联合国公布了第1批5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逐渐形成保护古建筑、传统街区、乃至古城的热潮。许多历史文化古城在进行不同规模的保护规划与设计。70年代,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当地政府共同制订了古城保护与设计,法国巴黎在更早些时候就公布了马尔罗法,对城市的若干地区进行全面性的保护性规划与设计。
    城市复兴运动和历史保护运动促使人们更多地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注重人文主义。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规划思想却机械地强调功能分区,存在以“物”为主、缺乏人性和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等倾向,以此来指导城市复兴和旧城更新改造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困难。从而促使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师寻求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为现代城市设计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3.城市环境行为研究奠定了现代城市设计的科学理论基础
    现代城市设计的形成和发展还得益于城市规划设计手段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环境行为学研究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物质形态规划中从以“物”为本转向强调“以人为本”,这是城市环境行为科学研究受到重视的深层原因。
    行为科学注重行为的主体——人,重视对人的认知和行为、人的活动与场所情感的对应的图式的研究,同时研究对人的行为要求的满足和人的情感与场所的关系,以及对场所的本身和人对场所的决策参与等。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扩展了城市设计的视野,丰富了城市设计的研究手段,为现代城市设计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的背景。如果说在前工业社会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形态环境的研究仅局限于对视觉艺术原则的满足,那么后工业社会在研究城市形态环境的时候,除了考虑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等以外,还要加上对人的行为、心理的研究,要在设计中寻求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理想和爱好的场所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环境行为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
4.结语
    现代城市设计的形成和发展是后工业社会整合城市构成要素,建立城市形态环境特色的必然要求。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反思和城市复兴运动与历史保护运动等以各种实践尝试。城市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成果,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构成了现代城市设计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的是城市结构、城市形态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正如工业革命前夕蒸汽机和纺织机的问世改变了城市发展的进程一样,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大潮和信息技术、生态科学、生物工程的发展必将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技术手段的丰富也将使人们研究城市的切入点和左右城市发展的方式不断变化。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城市设计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是进入新世纪的城市设计工作者们应该思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沈玉麟  外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2.喻肇青  都市设计  中原大学建筑系都市设计研究室  1999
3.赵和生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4.肯尼思·弗兰普姆敦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5.希若·波米耶等著  马铨译  成功的市中心设计  创兴出版社  1995